|
| 1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概念 |
| 2 | + PB12000332 李弈帅 |
| 3 | + |
| 4 | +本文档以[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4.0/)授权。 |
| 5 | + |
| 6 | +| 概念 | 定义 | |
| 7 | +|---------------------- |---------------------------------------------------------------------------------------------------------------------------------------------- | |
| 8 | +| 世界观 |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
| 9 | +| 方法论 |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基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
| 10 | +| 哲学 |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
| 11 | +| 物质 |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 |
| 12 | +| 意识 |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
| 13 | +| 运动 |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 |
| 14 | +| 静止 |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 |
| 15 | +| 时间 |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 |
| 16 | +| 空间 |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 |
| 17 | +| 实践 |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 |
| 18 | +| 联系 |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总用的关系 | |
| 19 | +| 发展 |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
| 20 | +| 新事物 |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 |
| 21 | +| 旧事物 |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 |
| 22 | +| 矛盾 |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
| 23 | +| 和谐 | 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 |
| 24 | +| 根本矛盾 | 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者事物的性质的矛盾 | |
| 25 | +| 主要矛盾 |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期决定作用的矛盾 | |
| 26 | +| 次要矛盾 | 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 |
| 27 | +| 矛盾的主要方面 | 决定着矛盾的性质 | |
| 28 | +| 质 |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
| 29 | +| 量 |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 |
| 30 | +| 度 |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 |
| 31 | +| 量变 |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 | |
| 32 | +| 质变 |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 |
| 33 | +| 肯定因素 |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 |
| 34 | +| 否定因素 | 促进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 |
| 35 | +| 否定之否定 | 事物辩证发展过程中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 |
| 36 | +| 客观辩证法 |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 |
| 37 | +| 主观辩证法 |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 |
| 38 | +| 规律 | 事物运动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
| 39 | +| 自然规律 | 自然现象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
| 40 | +| 社会规律 | 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
| 41 |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 |
| 42 | +| 社会历史趋向 | 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 |
| 43 | +| 主体选择 | 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 |
| 44 | +| 实践活动 |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题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
| 45 | +| 主体 |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 |
| 46 | +| 客体 |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
| 47 | +| 中介 |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 |
| 48 | +| 真理 |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
| 49 | +| 谬误 |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 |
| 50 | +| 逻辑证明 | 引用已知的正确判断作为前提,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待证判断是否正确的一种逻辑方法 | |
| 51 | +| 价值 | 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和意义关系的范畴,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
| 52 | +| 价值评价 | 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判明客体对主体的利害、好坏、有无价值、价值大小 | |
| 53 | +| 功能 | 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 |
| 54 | +| 价值观 | 人们对任何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 | |
| 55 | +| 科学精神 | 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事实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 56 | +| 人文精神 | 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 |
| 57 | +| 自由 |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
| 58 | +| 必然王国 | 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 | |
| 59 | +| 自由王国 | 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 |
| 60 | +| 生产力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
| 61 | +| 生产关系 |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
| 62 | +| 经济基础 |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
| 63 | +| 上层建筑 |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 |
| 64 | +| 社会基本矛盾 |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 |
| 65 |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以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 |
| 66 | +| 自然经济 | 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 |
| 67 | +| 商品经济 | 以创造价值为目的、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 |
| 68 | +| 简单商品经济 | 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市场对资源配置只是局部现象 | |
| 69 | +| 发达商品经济 | 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以满足他人需要、获得价值为目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覆盖全社会 | |
| 70 | +| 商品经济 |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
| 71 | +| 劳动力价值 | 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 |
| 72 | +| 劳动力使用价值 | 劳动者的劳动 | |
| 73 | +| W:商品 |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
| 74 | +| G:货币 |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
| 75 | +| 所有制 | 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着中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 |
| 76 | +| 劳动过程 |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具体劳动制造商品、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 |
| 77 | +| 价值增值过程 | 超过一定点(即补偿劳动力价值)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 78 | +| 价值形成过程 | 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以及抽象劳动形成劳动力的新价值的过程 | |
| 79 | +| m:剩余价值 | 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
| 80 | +| 资本 |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
| 81 | +| c:不变资本 | 表现为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不变 | |
| 82 | +| v:可变资本 | 表现为劳动力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增大 | |
| 83 | +| m':剩余价值率 | 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
| 84 | +| M:剩余价值量 | m'·v | |
| 85 |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时间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 | |
| 86 |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在工作日时间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
| 87 | +| 超额剩余价值 | 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 |
| 88 | +| 劳动力 | 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
| 89 | +| 劳动 | 劳动力的使用,是人的活动 | |
| 90 | +| 工资 |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
| 91 | +| 名义工资 | 货币工资,不反映实际生活状况 | |
| 92 | +| 实际工资 | 用货币工资购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反映实际生活状况 | |
| 93 | +| 资本的技术构成 | 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率 | |
| 94 | +| 资本的价值构成 |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 |
| 95 | +| c:v:资本有机构成 |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 |
| 96 | +| 资本积聚 | 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实现个别资本总量的增大 | |
| 97 | +| 资本集中 | 通过把已有的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起来,实现个别资本总量的增大 | |
| 98 | +| 相对过剩人口 | 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其需求 | |
| 99 | +|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 | 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 |
| 100 | +|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 |
| 101 |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通过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集中到资本家手中的历史过程 | |
| 102 | +| 货币资本循环 | 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G—W…P…W'—G' | |
| 103 | +| 生产资本循环 | 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P…W'—G',G—W…P | |
| 104 | +| 商品资本循环 | 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W'—G',G—W…P…W' | |
| 105 | +| 资本周转 | 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 |
| 106 | +| 周转时间 | 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 |
| 107 | +| 周转次数 | 在一定时间(通常一年)内,资本循环的次数 | |
| 108 | +| 固定资本 | 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态存在的生产资本 | |
| 109 | +| 流动资本 | 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态和劳动力形态存在的生产资本 | |
| 110 | +| 有形磨损 | 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固定资本的价值损耗 | |
| 111 | +| 无形磨损 | 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造成固定资本的价值贬值 | |
| 112 | +| 折旧 | 按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渐提取折旧费用进行价值补偿的办法 | |
| 113 | +| 折旧费 | 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每年提取的资本价值 | |
| 114 | +| 折旧率 | 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价值的比率 | |
| 115 | +| M':年剩余价值率 | M/v: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 |
| 116 | +| 价值补偿 | 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 |
| 117 | +| 实物补偿 | 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后,又转化为所需要的商品 | |
| 118 | +| 社会生产第I部类 |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 | |
| 119 | +| 社会生产第II部类 | 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 | |
| 120 | +| W:社会总产品 | C+V+M: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 |
| 121 | +| k:成本价格 | c+v: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 |
| 122 | +| p:利润 | m:剩余价值在观念上的转化形式 | |
| 123 | +| p':利润率 | m/(c+v):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 |
| 124 | +| k+p_bar:生产价格 | 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 |
| 125 | +| 商业资本 | 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 |
| 126 | +| h:商业利润 | 商业资本通过商品的购销差价,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要求,从产业资本那里分割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
| 127 | +| 借贷资本 | 借贷资本所有者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所有者使用的货币资本 | |
| 128 | +| 利息 | 货币所有者通过借贷关系,从智能资本那里获得的平均利润中的一部分 | |
| 129 | +| 利息率 | 利息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 |
| 130 | +| 银行 | 专门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 | |
| 131 | +| 银行资本 | 经营银行业务所能支配的货币资本 | |
| 132 | +| 银行利润 | 由贷款利息大于存款利息的差额,在扣除银行业务费用之后的余额 | |
| 133 | +| 股份资本 | 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的企业资本 | |
| 134 | +| 股份公司 | 根据法定程序,通过发行股票机子联合经营的企业 | |
| 135 | +| 股票 | 股份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其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 |
| 136 | +| 股息 | 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面额所分得的一部分企业利润 | |
| 137 | +| 股票价格 | 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 |
| 138 | +| 地租 | 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取的经济收入 | |
| 139 | +| 资本主义地租 | 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付给土地所有者的,有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 |
| 140 | +| 级差地租 | 租种肥沃程度、位置优劣不同的土地,所缴纳的数量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 |
| 141 | +| 级差地租I | 等量资本投在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的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 |
| 142 | +| 级差地租II | 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 |
| 143 | +| 绝对地租 | 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 |
| 144 | +| 土地价格 | 地租/银行存款利息率: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 |
0 commit comments